當前,產融合作規模持續擴大。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依托國家產融合作平臺,3100多家金融和投資機構聚焦制造業企業需求,推出了800余項金融產品,累計助企融資規模突破1.2萬億元,受益企業平均每家獲得近3400萬元融資支持。

對于金融機構而言,產業鏈中藏著“富礦”。金融服務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難點在于信息不對稱,部分小微企業的財務信息不夠規范,導致金融機構難以準確評估其風險,而產業鏈恰好可以有效解決這一難題。小微企業如果是某核心企業的上游供應商,其交易數據、資金流水就能夠通過核心企業真實而清晰地展現出來。銀行只要把握住核心企業,就能夠輻射其上游的中小微企業,大幅降低信息核驗成本。

正因如此,“順著產業鏈找企業”已成為眾多金融機構的共識,并取得了積極成效。一方面,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模式日趨成熟,中小企業以應收賬款質押向銀行申請貸款,有效緩解自身的流動資金壓力。另一方面,產業鏈上的股權投資信息也成為中小企業的融資資本。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例,如果金融機構發現某企業已獲得供應鏈鏈主孵化,即便處在研發的“燒錢”階段,也可依據其實收資本、資本公積等信息發放一定比例的貸款,實現貸早、貸小。

要進一步釋放產業鏈金融服務潛力,需提升產業鏈與金融服務的融合度,精準“鏈動”企業的融資需求與資金供給。

其一,深挖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中小企業的增信潛力。在應收賬款質押模式下,核心企業為上游企業提供了增信。銀行給上游企業授信時,通常會占用核心企業在該銀行的授信額度,一旦上游企業無法償還貸款,由核心企業代為償還,相當于核心企業將本該支付給上游企業的款項支付給銀行。這種增信與擔保,既減輕了金融機構的后顧之憂,也方便了中小企業融資。未來,需進一步依托核心企業延伸信用鏈條,讓更多上下游企業受益。

其二,探索供應鏈“脫核”模式,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支持。當前,應收賬款質押模式仍存在卡點:中小企業要想通過此模式融資,必須取得核心企業的確權,但部分核心企業因流程繁瑣等原因不愿配合。對此,供應鏈“脫核”模式給出了新思路——無需核心企業提供擔保,金融機構僅憑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的訂單以及真實貿易背景,挖掘“資金流、物流、信息流”等數據要素的信用價值,直接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。這既提高了服務效率,又提升了信貸可得性。下一步,商業銀行可探索將其進一步應用于核心企業的下游企業,為更多經銷商提供線上化、批量化、自動化的高效金融支持。

編輯:牛谷月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央廣網”客戶端。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24小時報料熱線400-800-0088;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“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”線上投訴。版權聲明: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轉載請聯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。
長按二維碼
關注精彩內容